[一些對話思考]
第一個故事:Lagom (瑞典哲學中庸之道, 溫和, 居中)
聽好友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節目,是訪問一位到瑞典工作的台灣女性, 談到在凌晨2:30發工作信件給同事(或老闆), 結果我老公瞬間大笑!因為他知道那位台灣女性, 隔天會被老闆叫去辦公室, 對!果然, 老闆問:「請問你下班之後在幹麻?你工作量是否太大?」因為瑞典老闆不會覺得你假日工作或是過度工作:就是好員工, 他們希望你一切遵循Lagom, 一切要平衡、居中庸、不過度。
第二個故事:有關瑞典跨SEA(South East Asia) business論壇
上月參加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的一個論壇, 談到瑞典企業來亞洲做生意的困境以及機會, 其中參加的有IKEA亞太區業務總監, 以及其他Local大企業的亞太區域負責人, 以前瑞典的一個商業顧問公司新加坡總經理, 因為我來自亞洲, 所以對討論內容真的很有共鳴, 他們一致談到中國的勢力以及這十年間整體亞洲產品在價格以及品質上競爭力不斷提升, 十年前他們大部分是看重價格人工便宜, 但近10年來, 在品質上也突飛猛進!
其中有兩個問題, 我記下如下:
(1) 瑞典企業(北歐)做事都有一定的時間計畫, 但是面對亞洲企業, 常常為了要搶單, 工作時間可增長, 價格也可以比較有彈性, 這對一個正規北歐國家來說, 他們是既愛又恨~~
(2) 對「sustainability」 以及「labor right」有堅持的瑞典企業, 在SEA面臨到當地員工工作時間過長, 卻得要因地制宜。其中IKEA總監說:他不要員工加班, 但是員工卻需要靠加班有加班費賺錢養家, 否則就是要再兼猜。重新看待工作道德的輕重以及優先次序。
[思考紀錄]
1.因地制宜, 到亞洲做生意, 你得謙虛尊重當地多元文化
2.當地語言的學習:泰語、印尼語、中文學習
3.比起北歐, 亞洲就是叢林, 充滿大批大量消費者, 得要進去才知道, 每個地區都不一樣, 沒特效藥, 在歐洲有效不見得亞洲OK
4. 也許要「謙虛」了解「當地做事方式」而不是「你最好」的老大心態~~
5. Lagom....要學習, 亞洲社會氣氛不Lagom你也沒辦法歐!
#麗麗的北歐生活
#Stockholm #lagom #Sweden #gonordiclife
#圖文不符